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明确地减少其微血管并发症,如眼部、肾脏病变的危险性。但对大血管,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减少作用相对不明显,而心脑血管并发症恰恰是最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临床亦证实,即使采用强化血糖控制,2型糖尿病诊断后的头10年,约有2成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绞痛,而统计表明,约有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这充分说明,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胡予
2型糖尿病的血脂异常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血中LDL-C水平的升高会启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从而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国外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LDL-C与心血管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甘油三酯水平被视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又一临床指标。而维持高水平的HDL-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心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专家建议:对已有低HDL-C血症又合并有高LDL-C血症的糖尿病患者,同时进行降糖和降脂治疗,可降低80%的心血管风险。
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
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中饮食非常重要,应逐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食物纤维成分,并通过减少过多的总热卡和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建议戒烟、戒酒。但是,单纯生活方式的改变仅能使小部分患者血脂达标,大部分患者需要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有部分病人由于害怕调脂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愿意用药。其实,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定期监测血脂、肝功能、肌酸磷酸肌酶等指标,调脂药物还是相当安全的。
1. 他汀类: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血脂总胆固醇与LDL-C水平,中度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在调脂作用之外,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血小板,抗血栓等多种作用,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减少或消退,从而有效地减少心血管事件。为此,美国糖尿病协会鼓励:在40岁以上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而不需考虑原有LDL-C水平。
注意: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肌病(横纹肌溶解症)、转氨酶增高,其副作用与剂量相关。
2. 贝特类:此类药降低血甘油三酯比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为强。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注意:贝特类药物中的吉非罗齐与他汀类合用可能增加肌病的风险。
3. 烟酸及其衍生物:此类药降低血甘油三酯比降低血LDL-C为强,也升高HDL-C。烟酸的衍生物阿昔莫司的耐受性较好,近年来应用较广。
注意:烟酸与吉非罗齐或他汀类合用亦可增加肌病的发生率。
4. 胆酸螯合剂:可以使血LDL-C降低,HDL-C升高。
注意:没有特殊不良反应。
5.胆固醇肠道吸收抑制剂:此类药是近年来开发的新的调脂药,它与他汀类联合应用可大大增加调脂能力。
注意:与他汀类联合应用,不增加他汀类不良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药物升高HDL-C的作用均不满意,新的药物正在开发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糖尿病网 » 糖尿病病人为何要服用降脂药